摒棄“地上撿錢”、下沉社區團購,物管企業突破邊界的首選?
摒棄“地上撿錢”、下沉社區團購,物管企業突破邊界的首選?
來源:新京報
近年來,物企正逐步從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末端獨立出來,轉變為有著豐富商業內涵的市場主力。特別是2020年,房企分拆物業上市的熱潮再度襲來。那么,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及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物管企業如何突破邊界,在基礎服務之外創造更多的增值服務?又該怎樣創新求變,開辟物業服務新價值?
近日,在“2020第三屆中國房地產資本峰會——乘風·求變物業管理資本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業內人士表示,擴規模仍然是行業主旋律,但在發展過程中,物企既要做好運營,滿足資本的需求,同時又要做好服務,這并不容易,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物企上市大年,估值回歸理性
在業內看來,近年來,物企正逐步從房地產開發產業鏈末端環節中獨立出來,轉變為有著豐富商業內涵的市場主力。而隨著物企在今年社區抗“疫”的進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物業價值進一步凸顯。在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今年眾多物企紛紛“乘風”奔赴資本市場。
“擴規模仍然是行業主旋律,房地產行業白金十年還沒有過完,物業服務企業會迎來最好的黃金十年。”在上述論壇上,中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如是稱。綠城服務集團行政總裁吳志華亦指出,物業管理行業已迎來“盛世”,體現在高增長、高估值、高確定性,以及相關政策利好。
無疑,今年是物企上市“大年”。截至12月17日,共有37家物企登陸港股、3家企業進入A股。除此之外,包括龍頭物企在內,大部分物企是從地產企業中分拆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地產屬性。
正因如此,物企上市后其估值與母公司關聯度較大。“物業管理企業平均估值在0.5-0.6左右的水平比較合理,但個別公司會更高些,包括金科、綠城等物業公司,這與母公司及物管企業在行業中的排名有關。”中信建投證券房地產兼建筑行業首席分析師竺勁稱。
“物業管理面積都是‘香餑餑’,未來房企旗下物管企業可能是重要的平臺,以后母公司怎么發展,對物企的重要性會越來越大。”竺勁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開始,前期活躍的物業股出現明顯回調跡象。不過,在雅生活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李大龍看來,物業行業基本面并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物業股回調,是由于投資者較為敏感,“‘三道紅線’出臺,以及受疫情影響交付出現延遲,導致投資者對物業估值打折。物業行業在投資者眼里,還沒有成為一個獨立行業,投資者對物業的定位是勞動密集型,同時附屬于地產。”
那么,2021年,物企估值是否會有所提升?對此,竺勁預計,2021年物企估值會有所提升,但不會回升至此前高點水平,“此前存在稀缺性因素,如今供應量變大了。以前帶有更多想象空間,如今明確物企除住宅物業外,還可以介入非居住物業及城市服務,主要講的故事是擴賽道,考慮哪些公司未來能在這三個賽道勝出,慢慢變得務實了。”
物業并購已然“起風”,上市潮會否持續?
然而,對于正在準備赴港IPO的一些中小物企而言,一則消息或讓他們有些“緊張”。
11月27日,港交所刊發有關主板盈利規定的咨詢文件。港交所認為,最低盈利規定與修訂后已調高的最低市值規定不相適應,引起了對申請主板上市的公司質量的監管關注,因此港交所建議將盈利規定按市值規定于2018年的增幅百分比調高150%,或按恒生指數平均收報點數(由1994年至2019年)的概約增幅調高200%。上述規定預期將于2021年7月1日起實施。
在此背景下,一些打算赴港上市的物企也因此加快了各項工作的推進步伐。投行人士預期,明年7月前會迎來一撥赴港上市的高峰。
新城悅服務集團首席戰略官兼董秘尤建峰指出,按照上述條件,規模較大的前30強地產背景物業公司,或市場化程度較好的第三方物業公司才有上市機會。這一政策執行后,會減少物企的上市機會。
在李大龍看來,隨著行業發展,未來回歸A股市場,讓更多國內投資人認可物業行業是一大趨勢,“隨著行業進一步整合,房地產進入調整期,物業管理行業進入整合和分化期,將來頭部企業或將有機會享受A股帶來的價值紅利。”
事實上,與房地產的發展路徑相似,物業服務的成長故事,也始于規模,“沖規模”已成為行業共識。隨之而來的,是物企開啟了一輪股權投資或收并購。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市的物業服務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表示,將募集的資金用于收并購等戰略擴張,物業并購已然“起風”。
“截至目前,今年上市公司公布收購達34例,總金額接近100億元,此外還存在一些一級市場并購案例,預計未來上市公司并購會進一步加劇,除了一級市場并購外,未來一段時間里,可能會出現二級市場并購和整合,包括跟上市公司進行股權、生態鏈上的植入等。”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表示。
不過,并購并非易事,在李長江看來,收并購或出現“消化不良”現象,具體表現在團隊、機制、標準、文化方面的融入問題,若這些方面無法融入,“不僅無法達成目標,反而會把企業的‘身體’搞壞了。”
“一起往前走的企業要門當戶對、志同道合。”李長江坦言,所謂“門當戶對”指的是雙方要有共同的理想,如果僅當成一單生意,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現象;而“志同道合”指的是要有情懷,要真正讓客戶、投資者、員工受益。
上市背后,增值服務仍是“主戰場”
上市并非物企的最終目標,未來物企的發展,離不開運營與服務本身。在李長江看來,物企未來決戰的主戰場在于“增值服務”,但就行業現狀而言,增值服務還未完全定型,“眾多中小物企還難以形成真正的模式,沒有規模,且項目分散,不可能形成較大的效益。”
在世茂服務控股執行董事兼總裁葉明杰看來,現在很多物企都在做增值服務,但實際上針對C端消費者的增值服務很難操作,而針對B端的增值服務,或從B端再發展到C的增值服務相對簡單些,“不同的物企要自己去選擇,小處著手,不要大量快上,倉促布局風險很大。”
在彩生活董事長潘軍看來,只有將業主轉變為用戶,物企才可能成為真正的流量入口。基于此,物企要從之前對物的管理,提升到對人的服務,再到社區的融入,把小區打造成社群,增值服務才能落地。具體而言,要讓社區居民融入其中,與黨建結合起來;此外,打通街道辦、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的相關工作,與業委會形成互動。
從目前來看,對于下沉市場的挖掘,物企實際上已經有了很多探索,比如借助互聯網的力量開展社區團購業務。對此,李大龍稱,單一物業公司或物業小區,其密度不一定夠,預計未來物企之間會產生網格化的合作,這種合作會帶來整個社區的增值服務,從而在社區團購上形成新突破。
“突破邊界”延伸服務,機遇與挑戰并存
除加強與社區的聯系外,近年來,物企也在不斷突破邊界,逐步將社區服務延伸至城市服務、空間科技服務。不過,這些業務到目前為止,還未形成一個綜合的成熟模式,“這些模式的探索需要先行者,需注意不要一下子觸及太多。”葉明杰稱。
“物企在突破邊界發展的同時,需要靜下心思考,行業的護城河及相應短板。”吳志華表示,短板方面,這幾年,物企紛紛加大科技投入,以科技推動服務與管理效率的雙向提升,但目前尚未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迭代,未形成以算法為支撐的服務體系,“跟其他行業動輒數十億元的技術研發相比,物企科技投入還遠遠不足,由此造成‘用戶提出需求、公司分配任務、員工努力滿足需求’這一管理模型,只是響應需求,造成被動式服務,沒法主動獲取需求,滿意度無法提升至較高水平。”
“大部分公司缺乏中后臺體系和技術賦能,鮮有對社區需求的預測,也沒有基于預測的人力資源排布,更沒有針對預測開展的前瞻性業務布局。”吳志華稱。
吳志華還指出,布局社區生活服務已成行業共識,是未來物企重要的業績增長點,但當前社區生活服務中,每戶家庭創造的營業收入仍偏低,服務缺乏差異化。此外,行業還存在人才缺乏的問題。
“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基于此,在吳志華看來,物企既要追求規模又要追求效率,同時又要多元化服務和科技服務。其中,一大關鍵點在于,要改變以往“地上撿錢”的傳統增值思維和盲目疊加的規模擴張思維,從而構建規模和效率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