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嫩白18sex性hd_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_高辣h小黄文各种play_色一伦一情一区二区三区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百年基業 質量為本

2018年購房者調查報告:80后住的最差房貸壓力最大


分類:

作者:

來源:

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

2019-02-22

 

2018年購房者調查報告:80后住的最差房貸壓力最大

 

  上世紀90年代,房地產業在我國日漸崛起,居民住房呈現出福利分房和市場化購房并存的局面。

 

  隨著福利分房逐漸終結,商品房市場有了更大規模發展。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我們共同見證了商品房時代的繁榮。房子的角色也從單純的住宅,變得商品化,成為一種金融投資工具。

 

  對于房子,無論70、80、還是90后,每一代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情懷。

 

  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了《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查報告》,這份報告覆蓋了全國158個城市,抽樣調查了2700名購房消費者,呈現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樓市真相。

 

  80后最慘一代?

 

  報告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目前作為消費層級中流砥柱的80后群體。

 

  調查發現,我國購房呈現出明顯的不平衡特征。即便在購房群體內部,不同年齡分組在購房標的、購房目的、購房手段上存在較大差異。

 

  在此之前,網上就已經發起了關于70、80、90三代人,哪一代人最“苦逼”的熱議。

 

  報告給出的答案顯而易見,80后成最慘一代!

 

  80后家庭人均居住面積,低于平均水平,住的最擠。

 

  80前的一代已成換房改善的主力,而大部分80后還在為第一套房操心。

 

  如果從住房角度看,80后這個“慘”當之無愧。

 

  80前忙換房,80后忙首套

 

  數據顯示,2018年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80后占比達到47.8%。同時,接近60%的80后人還在為首套房奔波,換房占比僅為28%。

 

  80前購房者換房占比在40%以上,且為子女/父母購房的比重也明顯高于80后。80后中接近60%的人為首次置業,換房占比僅為28%。

 

  家庭規模越大,住房條件需求越高,自己換房或為子女/父母購房(實質是為子女/父母換房)占比越高。

 

  低收入購房者為自己首次置業,中等收入者忙于改善,高收入者不僅為自己改善,還能為子女父母買房,或用于投資。

 

  80后住房條件最差

 

  中國30歲的年輕人們,拼命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養兒還貸。

 

  那他們的住房條件如何?

 

  根據報告,2018年購房者的人均居住面積是27.8平方米,其中24.3%的購房者人均居住面積不到20平,這相當于三口之家住房不到60平方米。

 

  “70前”的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1平方米,在各年齡段中居住條件最佳,就連資金積累薄弱的“90后”,也有28.5平米。

 

  較于資金積累薄弱的90后,80后的居住空間更狹小些,家里普遍有小孩的“80后”,人均居住面積為27平方米,低于平均水平,在各年齡段中居住條件屬于最差。

 

  80后貸款占比高,償債壓力大

 

  80后及90后貸款成交占比分別為90.7%和85.2%,明顯高于80前。年齡越小,月供負擔越大。

 

  90后平均月供收入比為43.5%,80后為40.8%,80前為32%。

 

  90后購房者房價收入比為6.5,70后購房者房價收入比8,70前購房者為11.3。由于初入樓市的90后資金積累薄弱,所購房屋價格與其收入相適應。70前購房主要依賴資產置換,所購房產價值相對其收入更高。

 

  而另一方面低收入者杠桿更高。低收入購房者平均月供收入比為43%,高于中高收入者。

 

  不吃不喝工作七年買套房

 

  攢多少年錢,才能買一套房子呢?

 

  根據報告,2018年購房者的房價收入比總體在7.1。

 

  這里所說的“房價收入比”,是所購房屋總價/(家庭稅前月收入*12)。大概就是用房價除以一年的收入。

 

  “7.1”的數值意味著,不吃不喝工作七年,就能全款買套房了。

 

  具體來看,一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為8.2,二線為6.9,三四線為5.5。

 

  租賃是購房者的蓄水池

 

  租賃是購房之前的主要居住方式,調研中有過半的首次置業者在買房前租房居住。

 

  年輕人及中高收入群更青睞長租公寓。在買房前租房住的首置群體中,38歲及以下(1980年及以后出生)人群中租住長租公寓的占比為12.5%,中高收入群體、兩口之家選擇居住長租公寓的比例更高。長租公寓越來越成為租轉購的蓄水池。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購房并非實現理想居住的唯一方式,當城市人群思維方式發生轉變,租賃市場不斷完善,租房生活也會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事實上,機構化租賃已經在改變房屋品質太差、租賃房屋供應稀缺、租客沒有安全感等痛點。

 

  三十多歲買房和不買房分別是什么體驗?

 

  中國從80年代開始,每隔十年就有一代人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目前最早垮掉的一代80后中,最小的一批馬上也要30歲了。買房這件事也將他們的發展方向和生活方式劃分開來,小編采訪了不同狀態的幾位80后。

 

  買房一族—鮑哥

 

  2010年中秋節,剛滿30歲,付了首付買的婚房,當時從父母那拿了一些。而后的月供,裝修,生兒子,買車均沒有再從家里要錢。也算是靠自己吧。當然了裝修用了裝修貸,車嘛也有貸款。六年才勉強算緩過勁來,真的,沒跳樓是萬幸。裝修和車貸終于還完了,每月房貸已無太大壓力。說到這6年的體驗!和我老婆結婚沒有蜜月過、旅行過,這6年我們守著新房寸步不離;不是不出去,是確實沒有錢。但總的而言,心里是滿足的,因為是靠自己,真的感覺還是有自豪感的。”

 

  后悔一族—小王

 

  三十歲不買房,在這個世俗現實的時代,很大程度上意味著你連談戀愛的資格都沒有。相親被女方嫌棄,逢年過節要遭親戚們的詰問,別人談結婚裝修新房更是插不上話……不是有一句話這么說么‘80后最不應該的選擇就是:在最該買房的年紀選擇結婚,在最該創業的時候選擇買房’像我一樣,月薪五千的剛需,已經無法直視隨隨便便一套房產動輒上百萬的房價了。在我差不多可以夠得著付首付的時候,因為一直猶猶豫豫,漲了盼著跌,跌了盼著大跌,沒有盡早上車買房,現在面對的可能是主城區已經買不起的境地了。挺后悔的,現在準備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抓緊上車。”

 

  租房一族—佳佳

 

  買房風光的背后是掏空了夫妻雙方兩代人近30年的積蓄。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經歷都不同,有人可以依靠父母,買下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房子,但大多數人拼盡全力,看著高企房價,可望而不可及。買完房之后,需要還20年或者30年房貸。到了中年,要贍養2個60后老人、一到兩個20后,父母養老、子女上學,同時還要攢出來近百萬的工資用于支付房貸,可能嗎?如果你感到困難,想賣房也不行,因為子女需要一個家。而且父母的積蓄都給你買房了,養老的重擔幾乎全壓在你身上了。還是覺得租房更劃算一些,更自由。誰說幸福感一定要建立在房子上?沒有負擔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可以獲得財產自由,獲得自己更想要的東西。”

 

  其實,買房從來都是艱難的,尤其是對于沒什么儲蓄的年輕人。

 

  很多年前大熱的電視劇《蝸居》中有這樣一段經典臺詞引起了無數80后的共鳴: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連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6000,吃穿用度2500,孩子上幼兒園1500,人情往來600,交通費500,物業管理費300,手機話費250,還有煤氣水電費200。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至少要進賬400……這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房子真的是衡量成功和幸福的標準嗎?30歲買房或者沒買房的你還有什么體驗?

 

  2019年的你,到底要不要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