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學習匯編 |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關鍵舉措
二十大報告學習匯編 |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關鍵舉措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作出全面部署,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決策部署,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抓好貫徹落實。
推動科技企業融通創新,全面提升創新鏈產業鏈水平。充分發揮企業市場主體和產業主體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明確科技型骨干企業的主導地位,推動大中小微企業發揮能動作用,融通創新鏈產業鏈,全面提升創新鏈產業鏈水平。一是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科技型骨干企業要健全科技與戰略管理職能,加強重大創新成果產出、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高端人才隊伍建設等,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聚焦產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以及全鏈貫通、全要素融合的系統性創新和集成性創新,將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深度耦合,實現體系性突破。引導科技型骨干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平臺,超前布局產業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開展前瞻性、儲備性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在解決重大工程科技應用問題中總結歸納科學原理,以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推動科技型骨干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微企業開放創新資源、提供技術牽引和轉化支持,構建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二是推動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為創新重要生力軍。要加強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的支持,加大科技項目、人才計劃等開放力度,著力提高對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賦能活動針對性、政策扶持精準性,健全準入規則和退出機制,積極培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要瞄準所屬細分領域加大創新投入,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技術,努力成為專精特新的創新主體,實現創新創富。三是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領域,大力推進服務型共性技術平臺建設,增強對企業的服務支撐能力。培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平臺和基地,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對接和大中小微企業之間的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形成良好的產業鏈知識技術流動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推動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向企業開放,加快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和產業化。
以企業為主導,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以企業為核心構建科技和產業之間互融互通的橋梁紐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一是發揮企業產學研主導作用。促進科技成果更好由企業使用,逐步形成領軍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推進的新局面。進一步強化企業作為出題人、主答題人和閱卷人的地位,推動更多任務由企業提出、企業成為研發主體。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協作機制,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形式合作關系,全面提升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引導產學研等多方主體的協同聯動和科研成果的貫通式轉化。二是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立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圍繞事關國家安全、產業核心競爭力、民生福祉的重大戰略任務,持續推進科技項目的“揭榜掛帥”“賽馬制”,鼓勵更多企業牽頭和參與創新活動。推動企業牽頭或參與國家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中心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建設。三是引導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控制機制。完善的利益分配和風險控制機制是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行穩致遠的有力保障。要加快扭轉我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暢、轉化動力不足、轉化機制不健全、高質量專利數量不夠多的現狀。兼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訴求,充分考慮創新的貢獻率,明確界定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責、權、利,探索通過成果權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創新成果。建立健全風險控制機制,完善風險評估體系和風險共擔機制,拓展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和風險資金,有效應對成果轉化風險、創新失敗風險,提升創新容錯率。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整體提升企業創新投入強度。構建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為支撐、社會資本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整體提升企業創新投入強度。一是擴大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規模與水平。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資金支持等方式組合,優化政府資金投入結構,建立多層次支持體系。在創新準備環節和研發環節增加或強化專門針對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稅收優惠政策適當前移,推動普惠性政策“應享盡享”。細化財政補貼制度,對企業創新進行分環節分階段補貼,重點加大初創環節補貼力度,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創新前景和商業潛力的科技企業。二是優化金融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政策工具箱,貨幣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科技創新,優化金融體系風險監管追責機制以及考核體系,提高科技金融風險容忍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創新的支持,探索利用數字技術為企業增信,解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拓展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三是暢通科技企業市場融資渠道。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促進科技企業全生命周期融資鏈銜接。持續推動創業板、科創板、區域性股權市場的制度創新,完善股權融資的資本市場體系。促進創業投資發展,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支持引導投資機構聚焦科技企業開展業務。支持科技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滿足科技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
進一步優化政策與環境,促進各類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營造企業創新人才良好發展環境,暢通人才流通渠道,提升企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容納力,促進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一是發揮企業家的重要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培養富有愛國情懷、勇于創新、誠信守法、承擔社會責任、具有國際化視野的企業家。加強對企業家的戰略引導和服務,支持企業家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賦予企業家在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立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決策方面的權利。鼓勵企業家與科學家深度合作,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二是推動企業培養一大批創新人才。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應用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共同體,圍繞國家重大產業布局,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大力培育工程技術人才、科學人才、引領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完善校企聯合培養機制,支持領軍企業與高校聯合辦學育人,培養一大批卓越工程師和大國工匠。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各方面積極參與和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三是暢通創新人才流動渠道。破除人才流動中的體制壁壘和機制障礙,暢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的流動渠道。推動人才跨領域、跨區域、跨部門一體化配置,促進城鄉、區域、行業等之間人才順暢流動,鼓勵更多科技人才支持艱苦邊遠地區等地企業創新發展。搭建人才溝通交流平臺,為高層次科技人才開設綠色通道,加速科技人才向企業集聚。
營造良好企業創新生態,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加快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打造開放協同高效的創新環境。一是充分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活力。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賦予企業創新更大自主權。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企業科技評價體系,落實國有企業創新的考核、激勵與容錯機制,健全民營企業獲得創新資源的公平性和便利性措施,形成“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的政策環境。優化評價、服務、支持、激勵政策,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核心技術人員權利保護力度,健全人力資本定價機制,完善知識產權、技術交易市場。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培育科學精神、發展科學文化,塑造企業創新文化,營造尊重創新的社會氛圍。二是統籌推進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發展。優化全國范圍內科技創新的空間布局,重點打造以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代表的世界主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增強科技創新的國際集聚帶動能力。地方政府立足當地產業優勢,以領軍企業為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承接以產業為導向的科技計劃任務,建立特色化協同創新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構建區域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破除行政壁壘和壟斷,加強各區域間交流合作,促進創新要素集聚水平的整體提升。三是提高企業創新國際化水平。鼓勵企業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享科技成果和科技發展經驗。促進企業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資源和高端人才,鼓勵國內國際雙向有序流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成立產業創新領域的國際性科技組織,參與制定國際標準。鼓勵外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和參與承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吸引國際知名企業設立分支機構,推進開放型產業創新。